2008年10月26日 星期日

布萊森之英文超正典

布萊森之英文超正典(10/19/08 Taipei)我買這本書多半是因為裡面舉了些報紙的例子,意想不到的是它改變了我對紐約時報的看法。我一向把紐約時報拿來核對我不太肯定是否合乎文法的句子。而布萊森居然舉了些不合文法的紐約時報報導。只是在我看來,那些錯好像很明顯。
布萊森認為adapter和adaptor是兩個不同的字,有點吹毛求疵;我倒不這麼認為。陸以正先生主編的最新簡明英漢辭典可得到印証。宋美樺改編自日本辭典的新知英漢辭典亦是。
謝譯布書第258頁的紐時例子如下 ─Mr. Hinckley said that her son had been upset by the murder of Mr. Lennon, who he idolized. (NY Times, May 8, 1982)這個句子裡的who很顯然應該是whom,應該是受格。而且,idolize是及物動詞。
然而,who和whom恐怕一直困擾即使是英語是母語的英美作家。美國語言學家Garner寫了一本Garner’s Modern American Usage,在第834頁到836頁他討論了who和whom的用法。他說沒有人說「Whom are you talking to?」,而是說「Who are you talking to?」。我上紐約時報查,只有少數例子用了whom,譬如「You no longer know whom are you talking to, and you have the feeling that beneath this calm surface, anything could happen.’’ ...」(November 3, 1997 - By ROGER COHEN, NY TIMES,這裡我故意舉了一個很明顯應該用受格的例子;紐時事實上有單句「Whom are you talking to?」的例子)。大多用了「Who are you talking to?」。我又找了「Who/Whom did you talk to?」,結果Who和Whom都有相當的例子。可見老美對Who和Whom分不清。Garner甚至說,我們還是趁早也在寫文章時用who而不用whom吧(834頁)。

《待續》

2008年6月9日 星期一

兩個兄弟與金子

蘇俄人對我們而言是相當陌生的,因此難免好奇。在美國工作時,我有許多蘇俄裔同事。蘇俄裔的美國人,我遇到的多半是猶太人。我們華人和俄裔是不太容易深交的,但是在工作的時候偶而聊聊天是常有的事。我有俄裔同事說他剛到美國時,美國的特務機關就經常派員跟蹤他,有一次跟蹤到他家裡,他還請他們到裡面喝個茶,他有沒有誇大就不得而知了。也有從俄國本是申請到以色列移民的,走到一半溜到美國,可見得是不認同以色列的。也有蘇俄同事在大學就修了好幾年的中文,感覺非常特別。
托爾斯泰是俄國大文豪,他的「戰爭與和平」拍成電影,那真是最懷念的年輕時看過的電影之一。
我這是翻譯與改編自托爾斯泰的小說「兩個兄弟與金子」(Two brothers and gold, Tales of Courage and Conflict, Tolstoy, Edited by Charles Neider)。我不懂俄文,讀的當然是英文了。
據說托翁曾經參與孔子和老子著作俄文翻譯的工作。
故事講兩個兄弟住在離耶路撒冷不遠的山上,他們免費為窮人幹活,快活地生活在一起好幾年。每星期都有天使來祝福他們,嘉許他們的善行,並為他們禱告。
有一天,弟弟發現了地上滿是黃金,飛快地逃走。哥哥不解,「為什麼弟弟要逃跑呢?」哥哥究竟又怎麼想呢?偷偷地把黃金據為己有嗎?托爾斯泰是個基督徒,所以他的小說故事裡充滿了基督教精神與教義,拿基督教道德標準警示世人。我並沒有這個意圖,而是純粹為文學而文學,如果能夠在文學欣賞之餘有洗滌心靈的效果,那是意外之喜。舉例來說,志文出版社出版的許海燕女士翻譯的「傻子伊凡」一書中,把托爾斯泰的「The Long Exile; or, God sees the truth, but bides his time」譯成「上帝看到真相,但不立即說出」,我則比較喜歡用另一個標題(The Long Exile),譯名「長期流放」(或「上帝看到真相,但適時處置」)。這故事講一個年輕商人因為冤獄被流放西伯利亞,二十六年後才得伸冤,但是已白髮蒼蒼,妻子也已病故。這樣遲來的正義,上帝看到真相有何用?故事結尾,商人原諒原兇使原兇感動而自首,大概是故事的著眼點吧!話說弟弟看到滿地黃金,倉皇而逃。哥哥也沒有把黃金據為己有,而是把黃金拿到耶路撒冷城裡分散給窮人。好偉大,但是神並不高興,餵蝦米?
我因為小時候看過傻子伊凡的俄國童話,所以或多或少記得伊凡的故事。就像你永遠不會忘記「國王的新衣」裡光屁股的國王一般。所以對俄國童話有一種懷舊的心情,因此想翻譯一篇俄國童話作個紀念;沒有印象看過這一個故事,就想把它當成「試刀石」。因為沒看過,所以比較有想翻譯的新鮮感。托爾斯泰這篇「兩兄弟與黃金」很短,只有兩頁,中心思想只有一個 ─ 基督教的道德標準是以神的旨意為原則的。裡面有些廢話,我就省略不譯了。
話說這兩兄弟,哥哥叫王哥,弟弟叫柳弟。王哥看到柳弟不知怎麼回事倉皇而逃,於是返身一看究竟。他看到草地中有東西在陽光中閃爍。又再走進瞧仔細,原來是黃金。王哥感到更加驚訝與不解,他問自己「柳弟為什麼要逃跑呢?什麼嚇著他了?黃金本身並無罪惡,有罪的是人啊。黃金不會有傷害,只有可能有好處。有多少寡婦孤兒可以用這些黃金養活!有多少人可以用這些黃金買衣服來蔽體!有多少貧病交迫的人可以用它來治病!我們兄弟現在幫人服務,但是能做的事小;有了這些黃金,我們可幫的忙大多了。」他想告訴弟弟這個想法,但是柳弟越跑越遠、身影小得像個遠在遠山上的小蟲子,根本不可能聽到他叫的聲音了。
哥哥於是脫下衣服來裝黃金,把衣服裡塞滿了黃金;然後揹起整袋的黃金進城。他把所有的金子都花用在建房子給窮人和朝聖者、蓋醫院給病人以及收容寡婦孤兒的收容所。因為他深愛弟弟,在把錢花完之後,就穿著原先的破舊衣服回家找自己的弟弟。從世俗的觀點來看,這個哥哥好像不是普通的偉大。但是神並不認同。
在回家的路上,王哥還在想弟弟恐怕做錯了吧,看!我把錢全部花在窮困的人身上,我是不是做得比較對呢?想著想著,只見那個平日裡讚揚他的天使擋住了他的去路。天使的眼光有敵意,王哥不解就問
「神啊,怎麼回事?」
天使回答說
「你走遠點,你不配和你弟弟住在一起。你弟弟避開那些黃金遠勝過你把黃金拿去施捨。」
王哥於是辯說他如何用那些黃金來濟助了多少窮人、朝聖者以及孤兒寡婦。
天使於是說
「撒旦把黃金放在那裡誘惑你墮落,他同時也迷惑了你的心智。」
這話敲醒了王哥,他並不是在為神工作而是為撒旦工作,王哥於是哭了並開始懺悔。
天使於是把路讓開給王哥過,讓他們兄弟再度團圓。從此以後,王哥再也不會受到撒旦把黃金放在他路上的誘惑,他也了解了是以好的工作服伺神而不是黃金。
兄弟兩人從此如同往日一樣快樂地生活在一起。
這個故事,依我看,是告誡不可有不勞而獲的念頭吧!
【後記】我這篇譯文是在2002年開始譯的,那時我還在美國加州矽谷做事。一直沒有完成,今天把它完成,算是了卻一個心願。相對於這個故事的善良;2002年莫斯科下了一場邪惡的血雪。我有記錄如下 ─
西元兩千零二年十月下大雪的一天,莫斯科軍隊衝進車城游擊隊劫持的音樂劇院,殺死五十名車城游擊隊員,結果有九十名人質喪生。這並未包括莫斯科軍隊死亡人數。
好慘!

2008年5月25日 星期日

玩笑集 ─ 有些玩笑是開不得的

玩笑集 ─ 有些玩笑是開不得的
(5/25/08 Taipei)

(一)賣孩子
  今天(5/25/08),CNN報導,德國南部有一對年輕夫婦在Ebay上登廣告,要把小孩以一歐元賣掉。德國警方知道後就把小孩安置在收容中心,並對小孩的父母展開賣嬰調查;儘管小孩的父母聲稱是開玩笑。這很顯然不是開玩笑的題材。

(二)手榴彈
  911恐怖攻擊之後,美國機場如臨大敵,檢查很嚴格。據報導,有一對白人夫婦在行李中放了兩個狀似手榴彈的石頭,被立刻查出。包石頭的紙上甚至寫上「是法西斯政府嗎」。這對夫婦立刻被逮捕,當然飛機也就別搭了。這也不是一個可以開玩笑的時間與地點。

(三)律師撒謊
   這個笑話其實本來可以沒事。在美國,有兩個年輕人在進法庭排隊的時候,開玩笑說,什麼時候可以斷定律師在撒謊,兩個人異口同聲地說「當他們嘴唇在動的時 候」。這個笑話其實沒什麼了不起,但是剛好有一個律師在場而且不覺得這個笑話好笑,就以「行為不檢」把這兩個倒楣鬼起訴了。

2008年5月18日 星期日

音樂與數學

音樂與數學
(5/19/08 Taipei)

突然異想天開,把數學與音樂結合。最簡單的一個點子是把無窮小數位數的無理數轉換成豆芽菜。
舉例來說,圓周率 π = 3.1415926... 轉換成豆芽菜就是 ─ Mi, Do, Fa, Do, So, Re, Re, La,...。旋律的長短可由小數位數的選取決定。旋律的變化也可因選取的小數位數不同而有不同的旋律。也可以截取不同段落的小數序列而有不同的旋律。
不知道有沒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

快樂哲學(Happylosophy)

快樂哲學(Happylosophy)
(8/25/07 Taipei - 5/19/08)

我很久以前就提出快樂哲學(Happylosophy)的概念,並且創造了Happylosophy或Happilosophy這個英文字,其意為Philoshophy of Happinese。

我也曾經把快樂哲學粗分為四等─
1. 范仲淹先生的「後天下之樂而樂」,太了不起,很少人做得到。
2. 青年手則裡的「助人為快樂之本」,大部分善良的人做得到。
3. 物質與肉體的快樂。
4. 邪惡的快樂 ─ 如曹操的「寧可我負天下人」。

(將來也許要再細分)

我打算在這個部落格繼續申論我的快樂哲學。很快我會介紹快樂定律(Law of Happinese)、快樂函數(HappineseFunction)以及其他相關概念與術語。

七個習慣八個人生課程

七個習慣八個人生課程
(5/18/07 Taipei)

我把我最近略讀的兩本勵志型的書摘要在這篇短文中。七個習慣的作者是美國人Sean Covey,他原是寫給年輕人的,我認為任何人都可引為規臬。

習慣一、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習慣二、為自己的人生確立目標。
習慣三、先做最重要的事情。(記不記得克林頓講的Alan Lakein的A-list)
習慣四、製造雙贏 ─ 不是你贏、別人全輸。
習慣五、願意傾聽別人的意見。
習慣六、團結合作的團隊工作。
習慣七、不斷地學習改造自己。

八個人生課程的作者是西班牙人Juan Mateo。Juan 這個字唸做光。我以前有個西班牙同事的名字就有這個字。

課程一、觀點 ─ 不同的觀點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結果。Juan Mateo真的是專家。
課程二、創意
課程三、寬容
課程四、善良
課程五、改變
課程六、學習
課程七、合作 ─ 作者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人有兩桶螃蟹,一桶加蓋、一桶沒加蓋;加蓋的放的是德國的螃蟹、沒加蓋的放的是西班牙的螃蟹。因為西班牙的螃蟹不會讓別的螃蟹爬岀去;而德國的螃蟹會互助合作地一起爬岀去。
課程八、領導